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访歌剧《土楼》导演陈薪伊女士
闽西南绵延的青山里,掩映着无数结构奇异的客家民居——土楼。客家人,在那个像堡垒一样的土楼里,他们聚集在一起如何生存?大型歌剧《土楼》将艺术地再现客家人艰辛的奋斗历史及其在困境中互帮互携的质朴情感。
这场“好戏”尚未上演,就引起各方关注,除了客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效应外,还与其强大的创作阵容相关。16日,当代著名戏剧家陈薪伊作为歌剧《土楼》导演抵达福建大剧院,记者与其面对面,听其细数对土楼的感知和执导理念。
陈薪伊说,土楼的建筑看起来很简单,其象征意义却不简单。她认为,土楼象征着“浑圆”与“墩厚”。而“浑圆”、“墩厚”自然成了她对这部歌剧的总体艺术形象界定。
她认为,这出戏并不仅限于宣传土楼,而应是借力来表达一种人文精神。“这出戏给我带来的兴奋就是‘圆通’二字。”她这样诠释:圆是不偏执,通即无阻碍。只有智慧通达的人才能做“圆通”!圆通与土楼“浑圆墩厚”的形象亦相得益彰。
其实,甫一研究剧本《土楼》时,陈薪伊就反复地追问自己,“难道这出戏就只是简单的生离死别吗?”她试图挖掘其中的人文,却收效甚微。
随后导演一行到永定县采风,走进蜚声海内外的土楼。虽然已接触不到祖辈居住其中的土楼人家,但土楼里的两口古井清水盈盈,似乎还在诉说着土楼人家的前世今生。望着依然冒着泉眼的古井,陈薪伊的思绪穿越时空,拽到百年之前,土楼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三四百人几代同堂,的确是“大家族小社会的和谐典范”。这是多么不容易,没有互相包容岂能做到?!这就是“圆通”!陈薪伊豁然开朗。
她说:“我个人觉得,‘圆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土楼》这场戏完全可以将其做足。”她说,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而《土楼》一剧中,以客家阿妈云花等为代表的客家人,他们认识环境,感悟人生,有情有义,鼓励后人勤奋上进。让人感受了真挚纯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同样展现了智慧。
“我的戏剧宗旨是,用正确的人文精神来感召观众,用艺术的美来影响观众。”因此,陈薪伊要求助手将舞台场景的土楼艺术设计成象牙白色,用绚丽的服装来刻画人物丰满的形象,歌剧情节围绕着客家人圆通的智慧展开。
从事舞台剧创作近60年的陈薪伊,执导过话剧、京剧、歌剧、舞剧、越剧、黄梅戏等12个剧种的近百部作品。她的导演风格视野开阔、气势恢弘,又蕴涵着细腻委婉的文化韵味。作品每每折射出对人性和生命,对现实与历史的理性思考及深沉求索,透露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
陈薪伊并非第一次与福建结缘,之前,她曾执导过闽剧《张权与张昭》、《兰花赋》等。她说,多次来到福建,印象深刻,随着对土楼的采风,感觉越来越亲切。
陈薪伊坦言,福建的歌剧文化氛围并不浓厚,排演《土楼》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是经过反复沟通和磨合,演职人员们倾心投入,这场戏离她的预期已越来越近,“音乐非常接近人的心灵”。相信在正式上演时,将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共鸣。
“敬请期待。”陈薪伊郑重其事。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安徽首家茶戏楼受热捧
下一篇:让公共文化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