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临县道情成为受国家重点扶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在省文化局的支持下, 1959 年开始筹建临县地方国营道情剧团, 1960 成正式成立。恢复上演了大批道情传统剧目,同时挖掘整理改编了不少民间戏曲,移植和创作了一部分现代戏,进一步充实了道情剧目。音乐和表演方面也作了不少改进,使道情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获得了新生。临县道情演出范围更加广泛,除在本县活动外,足迹遍布离石、柳林、方山、兴县、榆次、太原、阳泉以及陕北榆林、延安等地。 1965 年临县道情剧团迫于生计,划归药材公司管理,能演则演,不能演则种冬花,一度趋于瘫痪状态。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界亦受冲击,道情剧团也趋于散班状态, 1968 年 3 月道情剧团和县晋剧团合并。

   1980 年临县县委为了保护道情这一古老剧种,专门责成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刘泽民(现省政协主席)负责,克服重重困难,在
 

         财政、粮食十分紧困的情况下,拨出钱粮支持该团重建,并将县大礼堂背后的九孔窑洞划作团址,新招了 60 多个十二、三岁的娃娃,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艺术新苗。 四、五年之后,道情剧团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红遍吕梁,誉满秦、晋。然而正在此时,临县县委调换领导,又遇上级下发了一个县只允许存在一个剧团的指示,县里个别领导就又提出让道情剧团和县晋剧团合并的主张。鉴于此种情况,团长不得不带团远走太原,并很快在太原站稳脚根。这时,省城的一些文艺单位盯上了该团的十几名骨干演员,想拉走。为了保住剧种,保住剧团,剧团又返回了家乡;此时的县领导认识到了保护这一剧种的非同一般的意义,给我们下拔了 6 个户口指标, 24 个招工指标,道情剧团再次在家乡立住了脚根。 1986 年,临县编委正式发文,同意恢复临县道情剧团,但是,原地方国营的性质并没有恢复,经费以自收自支为主,财政给少量补助,只够维系剧团的简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剧团全体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爱业敬业精神,以少量的资金,挖掘、创排了大量剧目,使临县道情在艰难竭蹶中得以继续发展。  

  
  八十年代,道情剧团培养出了十多名尖子演员(部分演员现已成了省级的尖子骨干演员),这些演员在地区的调演中屡获大奖,剧团被群众誉为“吕梁山上的一枝花”。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剧团数量增多,物价大幅度上涨,而戏价却没有明显的上扬,演员的工资因而也不能明显上调,剧团人才流失、经济困顿,生存尚无保障,艺术再生产(主要是排演新戏)更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剧团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部门的资助,另一方面负债投资,维持生计,挽留人才,保护剧种。到 1997 年,国家对小剧种进行了调查,投资剧团创排了一部大型的现代道情剧《圪杈湾》,在地区调演中获得了大奖,得到了专家和领导们对该剧种的一致认可。

  1998、1999 年剧团举办了两期排训班,补充了新鲜血液,先后创作排演了一批道情小戏、道情大剧,临县道情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