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太的川剧场 “粉丝”们转乘两三趟公交来看戏

成都东郊崔家店,在各式新建的高大电梯公寓间,还保留着一个叫“陈家花园”的农家乐。设在二楼的剧场外表,如水泥墙一样朴实,里面却人气颇旺。80岁的林婆婆静静地坐在门后一个旧灯柜后面,不时有人推开门来,林婆婆拉开抽屉,收下8元“戏票”钱,递上一张入场卡片。

7月26日13点45分,剧务向大哥把窗户一一关上,掏出遥控器打开屋顶上两个吸顶中央空调,剧场里闷热的空气慢慢凉了下来。成排的竹椅上已经坐了60多位观众,不足50平方米的戏台上张灯结彩,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

说是剧场,却有点简陋,但买票入场的观众告诉记者:“这里是成都最好的民间川剧场。”

□本报记者 黄里

搭台

林婆婆自费筹建“戏窝子”

“行船就怕打头风,屋漏还怕连夜雨。”说起自己办剧场的经历,林婆婆先来了一串台词。

林婆婆叫林素筠,退休前在新华书店当售书员。4岁时第一次跟着大人去看川戏,从此便爱上了川剧。“从小看戏知道了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也就学到了武训的精神。”林婆婆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的唱戏舞台越来越少了,许多演员下了岗。就在那个时候,她便萌生了办剧场的想法。

直到2007年,林婆婆跟几个川剧票友凑了1500元钱,在陈家巷租了一个空地,为一帮“流落江湖”的川剧演员搭起舞台,也为一帮老戏迷圈起了一个戏窝子。但好景不长,因城市规划,那块空地要建设新的楼房,林婆婆只好另觅他处,在一心桥找到一间月租5000元的空房。而此时,票友们都不愿再次投入,陈婆婆就拿出自己不多的退休金积蓄硬撑下来。城市规划,房租变化,“林氏剧场”在成都市区内不断辗转。两个月前,林婆婆的上一个剧场因故停演,她又赶着公交车四处寻觅,终于在东三环路附近找到了“新家”。一年两万多的租金,其实并不容易支撑,但她还是签了一年的租约,“终于可以稳定下来了。”

搭起简单的舞台,摆上300多把竹椅,装上几个巨大的壁扇和演员化妆间的空调,剧场就开锣了。后来,大家说天气太热了,剧场里又装上了中央空调。林婆婆对观众的要求百依百顺,唯独不听三个儿女的劝阻。“这么大的年纪,成天奔忙,担心死了。但看老妈一脸的兴奋,也只能在口头上阻止几句。”几天前,儿女们还是落实了“文化产业扶持经费”,把7500元交给老妈,“亏了就拿这个补贴吧。”

平常日子票房不足百张,如果按每日80张票房计算,每天要亏损近200元,“今天开了中央空调,又要增加80元电费。”但到了周末,人气会旺一些,有时请来川剧名演员,上座率会超过200人。“虽然说不上赚钱,只要不出意外,还经得起亏损。”

看戏

一月投入近千看戏钱

南边琉璃厂来的赵大姐、西边九里堤来的彭婆婆、80岁的魏厚林、72岁高龄的李财源、刚到退休年龄的李荣华……剧场里还少有居住在崔家店附近的观众,基本上都要转乘两三次公交车才能到这里,许多人却几乎是场场必到。

40岁的康女士,可能是 “林氏剧场”最年轻的粉丝了,她把这里叫做“火把剧场”:“听父辈们说,当年的民间剧场没电灯,只有靠点燃的火把照明。”学生时代,康女士喜欢黄梅戏、京剧,自从上世纪90年代跟着父亲到工厂里看“火把戏”,就爱上了川剧。

“林氏剧场”里,都是这样的资深戏迷,他们就喜欢这样的“草台班子”,“听戏有味,还能结交朋友。”

演员们渐渐有了粉丝,观众也找到了各自喜欢捧的“角儿”。

采访中,九里堤来的彭婆婆给记者算了每月看戏的账:交通费60元、戏票240元,再买点小吃,还要献花,总共得七八百元吧。最大的一笔开支,彭婆婆没有报出数目,有点小小的隐情,这就是献花。

在民间剧场看戏,献花是最热闹、最有情趣的“戏”节,演员唱得好、舞得好,喝彩声中,观众就会送上事先预备好的花束一把,有时会争着去捧,你捧这个,我就捧另一个。

在“林氏剧场”,送鲜花还太奢侈,大多是塑料花代替。“献花是假,顺便递上红包一个才是真。”当着记者的面,戏迷们都说 “每次就是十块二十块”,但林素筠告诉记者:“也有送上一百的,这是对演员最好的奖励。”

唱戏

这里才是传统的戏班

剧场正在上演《铁笼山》,锣鼓响起,川剧特有的帮腔吼起,这是一台武戏居多的大幕戏,在这个闷热的下午,可以让人精神一振的戏。

舞台上的戏渐入高潮,需要帮腔时,正在化妆准备的女演员连忙从化妆间里跑出来,拿起话筒唱上几句。在这个戏班子里,能武,能旦,还能跑龙套,个个都是多面手。据介绍,演员在“林氏剧场”演出一场,最高酬金不足30元,更多的收入还是来自观众的献花捧场。观众和演员都很接受这种方式:“演得好才能多得。”

每年365天,只有大年三十停演一天,各种大幕戏和折子戏轮流上演,怎么排序,都得听观众的。

孙学美曾是西昌川剧团的 “闺门旦儿”,退休后成了剧场的戏目总监,除了排戏也会出演各类旦角。在孙学美的戏目册里,有近千个戏目,只要多数观众点,剧团就马上排。“虽然是草台班子,但这里真是锻炼人。”

在成都,能出演《铁笼山》男女主角的演员不少,受不受欢迎完全靠舞台上表演,“演差了,就没人捧场。”武生演员王力自豪地说,这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班。

7月9日,网友“坚守”从川剧网上获悉罗芳和陈作全要在崔家店演出,在下午一点就赶到“林氏剧场”,结果观众爆棚,他没找到好位置。于是,他向林婆婆求情,林婆婆告诉他:“下次我把王超和王玉梅请来,你要趁早。”周末是剧场最热闹的时候,川剧名家张素暄、王厚盛、刘作香、付永鑫都曾经友情出演。“这些名家用钱是请不来的,靠的是林婆婆的人情。”

“我还想好好挑选,组成一个更完整的班子。”虽然把票房看得淡,但林婆婆心中有自己的打算。目前最年轻的演员已经过了30岁,虽然时常有省川剧学校的学生来客串演出,但要留下来似乎不可能。

票友李财源说,在成都,这种民间剧场有4个,演员则是相互交流的,有些观众追着喜欢的演员跑,有些则喜欢固定在一个剧场。“虽然草台,却是川剧形式丰富的源泉,这样的模式应该得到更好的资助。”

快到下午5时,一出《铁笼山》终于唱完。观众们收拾好自己的茶杯起身散去,热闹的剧场渐渐安静下来。林婆婆又招呼大家开始打扫场地,明天还要接着唱戏……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