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专家齐聚深圳热议戏聚模式

“它对中国戏曲的作用好比星火燎原。”德高望重的京剧名家尚长荣说的这个“它”,是深圳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戏聚星期六”,9月3日上午在深圳维也纳国际酒店,参加表演的各路名角和深圳的专家济济一堂,召开了题为《戏聚100·姹紫嫣红——从“戏聚星期六”看公益戏剧模式及传统文化的复兴》的研讨会,与会者热烈讨论了“戏聚模式”之余还脑力激荡、献言献策,出了不少可在未来实施的好点子。

“戏聚模式”是人文关怀

“戏聚星期六”自2009年4月诞生,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钟爱和追捧。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冷炳冰在研讨会开始,先介绍了这一品牌的独到之处,“因为它贴近群众,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也就是政府倡导、企业运作、媒体宣传、百姓受益,所以在它举办100场之际,从‘戏聚星期六’看公益戏剧模式,对我们的社会起到了非常现实的意义。”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高度赞赏它为“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他说,“‘戏聚星期六’不是一个单一的栏目,它实际上是一种播种,是星火燎原的一个状态,一种势头。”

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认为“戏聚星期六”通过两年100场的运作证明这个模式是非常科学的,而且是非常有成效的,“这是在给我们戏曲培育观众,就像植树一样,是凭着对民族文化强烈的责任感在做事情”。

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戏聚模式”达到了两个创新:“一是文化形式的创新保护,二是公共服务的创新。”而当年看着它诞生的本地学者胡野秋将这100期的路比喻成从“痴人说梦”到“梦想成真”,他认为,它的意义是“给我们现在的文化危机社会带来了一个价值观的坚持”,它“创造了一种公益戏剧模式”,有“戏聚星期六”这样的活动,它本身就是让戏曲文化继续活着的一种方式。

三年来,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了“戏聚”大力扶持,基金办公室副主任李建阳评价“戏聚星期六”是一个为全国戏剧界打造的平台,他认为,“在深圳这样一个移民城市,像‘戏聚星期六’这样海纳百川各地剧种的公益活动“实际上是从人文的角度给予一份人文的关注与关怀,让大家在这里感觉到离家乡并不远,进而认同我们这个城市共同的价值。”

一百期并非句号而是逗号

央视戏曲频道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已经跟戏曲打了20多年的交道,在他看来100期不是一个总结,是一个开始。“我不愿意把它看作一个‘百岁老人’,它就是一个两岁多的婴儿。”

曾经为“戏聚”担任过主讲嘉宾、多次来深圳演出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也赞同白燕升的观点,“奋力继承,锐意出新,可以说是我们当前戏曲人要做、要遵循的一件要务。深圳的‘戏聚星期六’100期可说是星火燎原,这不是总结,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个逗号。用深圳人的精神,求索进取的豪情,体现中国心,这是我对深圳的‘戏聚模式’、深圳人表示崇敬的一种心情。”

未来要精英化时尚化

在高度肯定”戏聚模式“的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各种建议。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就提倡“走出大剧院,走到学校里”。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侗在孙重亮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如果我们深圳市能够把这项活动推广到街道、到校园里去,将来的局面会不一样。第二,能不能今后把优秀的各种戏曲艺术、精彩剧目、经典剧目与讲演结合起来,把这项目活动有一个延伸,从简单的展示变成剧目的展示,这样可能会更深入人心。”

“虽然说100期下来有将近6万人次的观众,但我认为未来的观众也需要选择。我们尊重每一个爱戏的人,但是我们也要珍惜我们每一个看戏的机会。”一位深圳本土戏剧研究者认为,应该将观众精英化,还要向上海学习,“要精英参与,服务精英,吸引精英,下一步就是要做精英,走出去。”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一青衣一花旦

下一篇:《梁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