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艺院团八年改革扫描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社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最后的“堡垒”,据文化部最新消息,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完成和正在进行转制、撤销和划转的院团达1367家。另有269家院团已经确定改革路径,近期将全面展开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如期完成任务。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是如何推进的?改革难点是如何攻克的?这次改革又给人怎样的启示?本版特制作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版以飨读者。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当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之时,再来品读这句古语,又有别样滋味——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特殊、复杂、艰巨的领域,全国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也有望如期完成改革任务。一场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即将收官、一场曾被认为不可逾越的碍障即将被踩在脚下,改革者用自己的坚持和勇气,再次诠释了“难”和“易”的辩证关系;而改革后出人、出戏、出效益,一批龙头演艺企业迅速成长、一批文艺新秀脱颖而出、一批优秀作品登上舞台,这些事实再次让人明晰“改”与“不改”的差别,再次令人坚信文化体制改革的准确定位和英明决策。

脚踏实地的改革历程

2010年5月完成改革106家,2010年8月228家,2010年底461家,2011年11月777家,2012年1月1367家……2012年6月将达到2102家——这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轨迹。

如同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一样,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之初的阻力也很大,“事转企”是改革中最大的思想障碍。“为什么要变成企业身份、企业身份有什么好?”大家没有想明白,想不明白就“恐惧”。而“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改革之初江苏演艺集团公司倒了一棵树,大家都议论纷纷,被视为不祥和前路不明的征兆……

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是,此次改革面对的不是普通的职工,而是文艺工作者,有许多还是全国知名演员,甚至是受人尊重的艺术家,致使改革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在中国东方歌舞团最初改革的徘徊和胶着期中,大家都看成方圆、阚丽君等知名演员签不签企业劳动合同。

思想决定行动,顾虑重重,行动必然小心翼翼——有的地区“脚踩两只船”,既保留事业单位身份,又享有企业收益;有的地区应付着搞“翻牌”,只变牌子,不变机制;有的地区干脆做个旁观者,边等边看……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过程。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强调转企改制是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进入攻坚期。当年,就有69家院团转企改制,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2010年,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矢力推动。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将院团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出台系列政策为改革“保驾护航”。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可核查、不可逆”的改革要求,推动国有文艺院团真转真改,为全国提供了“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的彻底改革的范本。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迅速铺开。2010年新增340家,近两年转制院团的数量为过去六年总和的近八倍。

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重任在肩的文化部改革办成了一个忙碌的部门:组织调研小组赴全国摸底、举办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培训班、编写《国有文艺院团百问百答》、《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典型案例选》等学习材料,加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新闻宣传……有明确的任务书、详细的路线图、又有具体的时间表,多管齐下,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突破千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进入“加速跑”阶段。

弥足珍贵的改革经验

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人员身份转换,“十一五”时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两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000多个。八年来,改革波澜壮阔,但平稳有序。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中,我们也能分享一些弥足珍贵的改革经验。

在时间维度上的改革经验是:分步改革,有序进行。先试点、育苗,形成“盆景”和“试验田”,再全面推广,成就“百花园”和“丰收田”。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江苏昆剧院、安徽芜湖市艺术剧院、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剧团,正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就浓缩了改革矛盾、探索了改革路径、为后来者提供了示范。

至今人们还记得江苏昆剧院“事转企”引发的巨大震动。“昆曲是被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怎么能到市场上找饭吃?”不少人提出质疑。但转制后的新版昆剧《1699·桃花扇》一炮打响,在全国巡回演出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一场戏将昆曲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昆曲都能改,还有什么不能改?”

在空间维度上的改革经验是:分类改革,避免“一刀切”。据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励小捷介绍,充分考虑到各地院团的实际情况,中央确定了“五个一批”,即“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同时也强调“转企改制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可以说,这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实事求是的。毕竟,有些演出剧(曲)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院团,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更符合其发展。有些不具备进入市场条件又不具备发展能力的院团,“撤销”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已完成改革的院团中,转企改制院团占78%,撤销院团占15%,划转院团占7%。不仅体现了“五个一批”这一改革思想,也体现了“紧紧抓住转企改制中心环节”这一指导方针,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正在形成。

从心理维度上的改革经验是:提供改革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像所有的改革一样,“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仍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两大核心难题。这就意味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是文化部门的“独角戏”,而是财政、税务、编制、工商、社保等多部门的“大合唱”。为推动改革,中央和各地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消除改革的“后顾之忧”:确保转改制后原有事业经费继续拨付,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资金支持;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衔接……

重庆市政府决定,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离退休人员比照重庆市全额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执行绩效工资相关政策,在职演职人员按照人均每月3000元的标准提供财政性补贴。宁夏回族自治区规定,区财政每年购买公益性演出不低于800场次,补助标准由每场2000元提高到5000元。

持续受用的改革智慧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成立后次年,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18%,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19%,员工收入同比增长近三倍;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就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要多110%……“转企改制”使院团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在八年的改革实践中,文化人对“市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市场最能激发活力,文化对接市场,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市场最能反映需求,文化对接市场,是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市场是最能产生影响,文化对接市场,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主流声音、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有用之举。

总结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经验,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扬起远航的风帆。还应该看到,“转企改制”进入市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转企改制”后,还会碰到许多新的难题:怎样去学会与金融对接,获得更多发展资金;怎样与国外文化商共舞,寻求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怎样去打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航母”……

发展的路上,新难题会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善于用市场的办法、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路,就能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这是八年文化体制改革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持续受用的改革智慧。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