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为什么没有出世界性的大作品?

   现在提起木心先生,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不再陌生了。

   最开始知道先生的名字,不是今年春晚的那首《从前慢》,而是两年前在书店偶然翻到的一套书《文学回忆录》。把书买回来摆在宿舍书架上,室友看见后,默默从抽屉里也拿出来一套……

  木心

  中国文学,有传统的脉络,见诸诗词、曲赋等。唯戏曲不传。今天的中国戏曲不是元曲的传接。京剧,是清朝忽然“暴发的”,是“野蛮的”。昆曲可说接续一点传统,但属于南曲的旁支,当时势力很弱。南北的曲艺,都不是中国古戏曲,唯民间还有一点点残存。是故今天讲中国戏剧,是开追悼会。

  戏曲从前艺术家要么不创造形式,一旦创造,都严守格律。

  贝多芬之前的交响乐,从不破格,乖乖的。西方、中国都如此,在格式里拼命翻跟斗,不想到跑出来。

  中国戏剧是官方也提倡,民间也热衷,为什么没有出世界性的大作品?

  中国戏曲虽然起步迟于希腊,却早于英国。英国十六世纪先出剧作家马洛,是莎士比亚的前辈,影响了莎氏和歌德。中国第一期剧作家数量远远超过希腊和英国,而六大家(前文列举: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甫)的才华和剧本产量都很高,没有一个达到莎氏的高度,原因在哪里?

  很简单,就是没有莎士比亚这份天才。但这话一句闷死,还得谈谈客观原因、社会背景、历史条件。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风化、民情。有了这种观念,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作家没有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过是忠孝仁义,在人伦关系上转圈圈。这些,都是和莎士比亚精神背道而驰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也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所以他伟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莎士比亚为什么退得开,退得远?因为他有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所有伟大人物,都有一个不为人道的哲理的底盘。艺术品是他公开的一部分,另有更大的部分,他不公开。不公开的部分与公开的部分,比例愈大,作品的深度愈大。

  莎士比亚的宇宙观,横盘在他的作品中,如老子的宇宙观,渗透在他说的每一句话中。但不肯直说、说白。

  中国中世纪剧作家,没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伦理——艺术家的永久过程,是对人性深度呈现的过程。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好像在说:你们要知道啊,还有许多东西,作品里放不进去呀!

  作品里放不下,但又让人看出还有许多东西,这就是艺术家的深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