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上的脸谱

   

多年来,常听到如下的一些有关京剧脸谱的问题:京剧脸谱一共有多少个?多少种?京剧脸谱的颜色、花纹表示什么?“三块瓦脸”、“白眉子”、“长寿字眉”、“三刚不见红“、“三山相照”等京剧脸谱惯用语说的是什么?包拯脸谱上的白月牙应该朝哪方画?张天师脸谱上应该画八卦中的哪一卦?三国、水浒、西游、封神、隋唐等小说里边各有多少脸谱?你说你勾的是某派脸谱有何为证,要不要以照片为证?如是诸般,不一而足。过去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做过解答,发表过意见。在此我把我当年接触这些问题的一些情况,作为补充,供同好谈助。(作者:刘曾复)

  “三山半落青天外”

  我小时常听父执长辈谈论京剧脸谱。当时听说过李寿山先生的蝙蝠精脸谱是“福在眼前”,杨小楼先生的项羽脸谱勾“寿字眉”,李刚、姚刚、薛刚三个脸谱是“三刚不见红”,钱金福先生的马武脸谱是“三山相照”等等“讲究”。

  对这些“讲究”我只能照记原话,意义并不明白。此时祖母常告知我们一些绣花样子的名称,我学会了不少“吉祥话”,其中包括“福在眼前”这个成语,我问祖母有没有“三山相照”之说,祖母没有回答,只念了一句“三山半落青天外“。我的大姊说:你问的“三山相照”是说钱金福先生的马武脸谱上有三个大的黄色尖儿。

  直到1925年我看了钱金福先生所演出的《取洛阳》之后,我才看明白他的马武脸谱是有三个黄尖儿,当时我很高兴。

  从纱灯上的“福在眼前”到京剧脸谱美术

  在长辈谈话中我还听到过一条动人的“新闻”,他们说钱金福先生的脸谱是跟一位擅长纱灯、锦扇绘画的陈阜民先生学的。这使我想到家里从北京廊坊头条灯扇铺所买的纱灯。

  从纱灯上我看清楚了“福在眼前”的图案,这一下我明白了蝙蝠精脸谱之所以叫“福在眼前”是由于这个脸谱的脑门上的张翼大蝙蝠叼着鼻头上的两个套环式金钱。“福在眼前”问题“解决”了,我又高兴了一次。

  从此我逐渐产生了一种想法:纱灯、锦扇、磁器、玩具、风筝、版画,以至刺绣、地毯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图案中,包括着一些通用的“吉祥富贵”花样,像火焰、云头、如意、银锭、寿桃、葫芦、蝙蝠、蝴蝶、福寿喜 字、花朵、八宝等都是。这种花样的笔法与油漆彩绘、壁画、塑像、写真中的图案也有共同之处。这种图案在清代流行于社会,合乎当时风尚,常以惯用的“吉祥话”命名。

  京剧脸谱就是在清代后期产生和形成的,在着色和花样上与这类图案实际属于一类。扩大范围来看,京剧的服装、帐幕、旗伞、桌围、椅帔、砌末、把子等等,所采用的美术图案也都属于这种“意象性”美术,与脸谱图案有很大的共同性。脸上勾的大蝙蝠、一笔虎与头上戴的龙瞌脑、身上穿的一笔寿帔在图案上实际都是一套东西。因此脸谱与整个舞台美术是谐调的,在舞台上不显多余。这是脸谱在舞台上长期得以生存的美术基础。

  基于这种情况,可以认为京剧脸谱美术:

  (1)是一种京剧界中的意象性美术创作;

  (2)具有清代社会上所流行的民间工艺美术特色的历史时代性;

  (3)是全部京剧舞台美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钱金福先生从来都说他的脸谱是学钱宝峰老先生的。如果说钱金福先生向陈阜民先生请教过,那正是说明钱金福先生对京剧脸谱与灯扇美术之间的共同性有正确的认识,请教灯扇美术行家正是为了提高他的脸谱质量。

  勾脸与说楛

  “寿字眉”、“三刚不见红”、“三山相照”之类的说法,在京剧脸谱的图案设计上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呢?在此我回忆几件有关钱金福和钱宝森父子两位勾脸的事情。

  钱金福先生当年帮杨小楼先生勾过项羽脸谱。一般把项羽脸谱的眉子叫寿字眉,是一条直道上有几条襻形横道。

  钱先生说杨先生脑门小,眉子上勾不下十条横道,只能勾八道,后来杨先生自己勾六道。他说这个眉子的勾法是先勾眉子的直道,在直道上打小格,勾几条横道就打几格,按着格一道一道地勾横道,勾这些横道时,要紧的是头一道,这一道要顺着项羽脸上的倭口眼窝头的角度来勾,随着这头一道,依次地勾剩下的那些横道,全勾完了再封口,如果是六横道,那就把二、三两道下口封上,四、五两道上口封上,这样勾又省事、又准、又容易有神气。

  至于勾的是个什么寿字,钱先生似乎并不太关心,好像勾十条、八条、六条横道都没有什么大关系,甚至于没把“寿字眉”的“寿”字当做什么大问题。

  对于“三刚不见红”之说,钱金福先生说“不见红”是不涂粉红脸蛋儿,脸上没有红点,但嘴还是要勾红的,黑或紫嘴显着脏,不好看。因此钱先生对“三刚”脸谱所关心的是美观问题,并没把“不见红”来死板地理解,更没把它说得很神秘,有什么了不得。

  钱先生勾这些脸时还是很用心的,他非常注意这些脸谱的章法、笔法,他说眉子的位置、大小,眼窝与鼻窝的配合、角度都要合适,才能美观,有神气。实际上“不见红“是设色问题,这种脸谱设色有助于“三刚”的表演。“不见红”脸谱并不限于“三刚”,项羽,夏侯渊(钱派)脸谱也“不见红”,对这些角色的表演也不无裨益。

  我请教过钱宝森先生,问他钱派马武脸谱勾法。他说马武脸谱与上年纪的窦尔墩脸谱,实际很相似,都是长鼻窝,眼窝尾子上都有衬粉红色的白勾,脑门中间都有一个长尖儿,左右红眉子上都压着一个月牙式的黄尖儿,不同的是马武脸在眉上黄尖靠眼的一头,用黑色圈出一个小的白色圆点,里边再压一个小黑点,这样眉上的黄尖就像抱着一个白圆点的样子。当然这两个脸谱还是有分别的,特别是马武脸蛋上勾肉纹,窦尔墩脸蛋上填蓝彩。他几次谈马武脸谱时都没提过“三山相照”问题,似乎这句话与马武脸谱并没有什么特殊关系。

  如果说马武脸由于脑门与两眉上三个大黄尖并列,像三座高山耸人青天而称为“三山相照”,那窦尔墩脸谱也有三个大尖,也就是“三山相照“了。如果把脑门和左右眼窝有大圆点的脸谱,由于有三个大圆点也称为“三山相照”,这样多的“三山相照”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钱氏父子二位,对脸谱所关心的是勾法,他们很不善于用传统“吉祥话”来形容脸谱的花样,对脸谱作寓意上的夸张,他们所着重的是脸谱的章法、笔法和舞台表演实效。

  附:《取洛阳》中“马武”脸谱之变迁

  

 明代谱式(梅氏缀玉轩藏)

  这是戏曲脸谱的早期形式,这个脸谱为了夸大眼睛,画了一个较大的黑眼圈,但并不涂实,鼻头上画一块红色,并用白色间隔以便突出。下巴处画两笔回纹,那时挂的胡子(髯口)不会太长,而且要露出下巴。从明代脸谱中可以看出,用主色象征人物性格的程式已经形成。

  清代乾隆年间谱式(梅氏缀玉轩藏)

  这是京剧诞生前流行于北京的昆弋脸谱,已经开始画出较大的黑色眼睛,去掉了鼻子上的颜色,或许为了更为整体。突出的红眉改作了红色火焰形,用以表现“性如烈火”的性格。将无形的概念外化为有形的图案,这是我国民间艺术常用的手法,应看作是脸谱化妆能够成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初步。

 清代咸丰初年谱式(故宫博物院藏)

  这时的脸谱与前面最大的不同是脑门画高了,也就是帽子戴高了;胡子(髯口)挂低了,和现在一样挂在上嘴唇上,这就使脸的面积加大了许多。这一改革非同小可,它为将来创造出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脸谱提供了可能和更大的载体,同时也增强了“花脸”的威武气势。

清同治年间谱式(梅氏缀玉轩藏)

  此脸谱已形成“花三块瓦脸”的格式。黑眼窝加宽加大,与红眉同时立了起来。眼窝出尖,眉头耸起,蓝白相间处画出许多锯齿状,增添了激烈的表情,感觉也就更加凶猛。为了表现马武的丑陋,在眼下画了两个胆形,那算是脸上长得疙疙瘩瘩吧,并且加了黄色。自此,马武的脸谱,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了。

清同光年间谱式(翁偶虹摹绘《钟秋斋脸谱》)

  

 清宫戏画中的谱式

  这一脸谱已是后来京剧马武脸谱的基本构成,如红色大翻鼻孔,眼角及两颊的纹理,眉子的变化等。更明显的是蓝色只画于脑门而退出了两颊,发展成马武脸谱的又一种格式“碎花脸”。

近代谱式(齐如山藏)

  马武脸谱从明代最初的样式发展到近代,完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夸张的写实(元代)到图案化的写意;由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到自立门户的演变过程,成为定型的京剧“碎花脸”程式。

 

  钱金福谱式

  

郝寿臣谱式

  在马武诸多谱式中,唯郝派画主色为绿色。郝寿臣的解释是:一、马武在武科场落第后曾绿林落草,当过山大王;二、马武的绿脸与他穿的红“靠”色彩对比更强烈。

裘盛戎谱式

  “三块瓦”和“白眉子”

  钱金福先生勾脸的笔法(钱先生称之曰下笔)是以直眉子三块瓦脸作为基准,其中最关键的所在是白眉子。整个脸谱以白眉子定位,白眉子的起止、高低关系到整个脸谱的结构和神气。其它谱式的脸的笔法都是与这种三块瓦脸来做比较,求其异同,白眉子仍为关键。这种情况其他几位演员也都如此。现存的被认为是明代和清初的脸谱,特别是将官脸谱,都有白眉子。

  黑或红眉子(代表真眉)与眼部之间勾画白眉子,看起来,是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脸谱谱式的一个重要特点。白眉子奠定了整个脸谱的基础,三块瓦脸决定于白眉子,又是各种其它谱式的根本。演员们把勾三块瓦脸比做制瓦,制瓦是先用土做一个圆筒,随后把它分为四块,就成了四块瓦。

  勾三块瓦脸由左右白眉子先把整个脸堂瓦解为三大块,成为三块瓦。今天演员一谈脸谱笔法,总是先说三块瓦脸勾法,说三块瓦脸笔法又是先说白眉子的起止、高低,这种说法或思想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今天京剧脸谱的谱式形成也可以据此追溯。

  提到月牙、八卦问题,实际上,白眉子的位置、形式是决定包拯和天师脸谱结构、神气的关键,月牙方向,八卦何卦都是细节,无大重要。过去连台戏,八本《铡判官》和八本《混元盒》,包拯和天师为了引起观众兴趣,在八天戏里每天把月牙方向画一样,八卦是一天一卦,当时也算是一种“讲究”,但这并无严格的道理。

  举一反三和一堂脸谱

  京剧脸谱一共有多少个,多少种? ,没听钱氏父子老少二位先生正式说过,只听他们说过:他们在台上常用的脸谱也就有三四十样。他们说脸谱没有多少样,同样的脸谱花样变变、颜色改改就又是一个,这就是举一反三。功有基本功,戏有基本戏,脸谱也有基本谱。一个净角演员能把三国戏里的马谡、许褚、张飞、曹操四个脸谱勾好,举一反三,其它戏、其他人的脸谱也就不难了。京剧脸谱不是越多、越花、越怪才算好,一定要避免丑恶形象。

  脸谱不是小说绣像,是为了演戏,但是一台戏的脸谱要有配合。台上勾脸的净角以武二花最多,武二花有正戏,但多数是配角。一出戏主角勾脸重要,配角也许更重要。一出戏里各角脸谱的配合,对整出戏的演出成功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巴骆和》《四杰村》里的鲍赐安的脸谱当然重要,胡理、肖月、花振芳、巴杰、廖奇冲又何尝不重要?《无底洞》《泗州城》里的猴儿、二郎、巨灵、猫神、青龙、白虎、丧门、吊客、伽蓝、灵官、玄坛等脸谱哪个不重要?《取金陵》《夺太仓》里的赤福寿、常遇春、胡大海、沐英、俞通海、朱亮祖等脸谱都要认真。一台戏里各个脸谱的配合,五光十色,对舞台色彩和表演所产生的作用,绝不可轻视。

  当年钱金福先生给北平国剧学会画过二十四幅脸谱图解,着重地示范了这个“一堂脸谱”问题。一堂脸谱不是一册小说的各人绣像,是一台上的整体性美术图案。

  一点看法

  认识京剧脸谱的美术和艺术实质,了解演员对勾脸的要求和目的,是对京剧脸谱的正确理解评判和改革应用的基础。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是京剧脸谱有他的传统历史性,一定要用今天的眼光来对待和处理,万不能用“相面式”的说法把它神秘化。

  京剧中,不但是脸谱应该如此对待,整个京剧又何尝不是如此?传统京剧,说得粗糙些,穿的是明朝衣裳,说的是清代语言,脸谱是传统经典图案。当年清代即使演清代本朝戏,除去金大力这类的人物穿清代衣裳、揉黑脸外,也一切都遵旧例。净角、丑角演员勾脸一贯着重舞台需要,有大胆取舍精神,金大力用揉脸是需要,是舍去了勾脸的旧例。演今天的戏、穿今天的衣裳、说今天的话,脸谱如何取舍要用今天的眼光来对待,勾上一个大三块瓦肯定是无法通过,无需赘言。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