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五贯》《西园记》后 浙派昆曲影像志上的“第三部曲”会是《公孙子都》吗?
刚刚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的昆剧《公孙子都》,又在前天揭晓的“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工程”位居榜首。双奖之后,《公孙子都》可能会承载又一项使命——将该剧搬上银幕,成为继《十五贯》和《西园记》之后,浙派昆曲影像志上重要的“第三部曲”。   浙江昆剧团副团长陶铁斧认为,将《公孙子都》影像化,“这将是我们对中国昆曲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对日渐式微的戏曲电影所要做的一点贡献。”   为“传”字辈留住影像——   1956年,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陶金   执导了戏曲电影《十五贯》   据陶铁斧介绍,浙派昆曲历史上的首部影像作品,是1956年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陶金执导的戏曲电影《十五贯》。   当年,浙江的民营剧团国风昆苏剧团为了生存,根据《双熊梦》改编成《十五贯》在杭州演出。1956年4月,国风昆苏剧团改建为国营的浙江昆苏剧团,赴北京演出《十五贯》。毛泽东两次观看了演出,认为这个戏是个好戏,要在全国推广。同时,以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电影的陶金,执导了由“传”字辈昆曲艺人周传英、王传淞、周传铮等主演的戏曲艺术片《十五贯》。   昆曲电影《十五贯》,当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投拍的四部戏曲片之一。而当年的陶金由于种种原因,在电影界已经坐了很久的“冷板凳”,接手拍摄后,陶金调动自己多年来非凡的戏曲导演功底,使这出曲高和寡的古老剧种,通过电影艺术神奇的魅力起死回生。周恩来总理和戏剧家田汉看完电影之后,都异口同声地当即叫好,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为“世”字辈留住影像——   上世纪80年代,   陶金同样执导了《西园记》   之后,舞台剧与电影同样沉寂了20年   昆曲《西园记》,是浙派昆曲著名演员汪世瑜上世纪80年代的得意之作。汪世瑜是浙派昆曲的”世”字辈演员,当年,他在杭州的舞台上,以几乎十分钟的缓慢速度,在台上拾起一块手帕。那个摄魂夺目的”弯腰一拾”,引领当时的观众向昆曲的优雅致敬,汪世瑜也赢得了“第一巾生”的美誉。   同样,当年成功导演了《十五贯》的陶金,执导了这部由汪世瑜主演的同名戏曲艺术电影。陶金与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赵丹、上官云珠等同处于一个年代,而《十五贯》与《西园记》的拍摄,令陶金的艺术生命中增添了一些别样的风采。可惜,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当年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风流倜傥,与白杨大演对手戏的男明星,居然还有两部昆曲艺术片出自他的手笔。   而在汪世瑜演过舞台和银幕上的《西园记》之后,中国戏曲长廊中的多情角色“张继华”,便寂寞地消失了,直到今年2月9日,浙江昆剧团原封不动拾起旧戏,由陶铁斧主演的《西园记》在浙江儿童艺术中心上演。这中间,时光已经流逝了20年。幸好,当年陶金他们以影像的方式,留住了中国“第一巾生”当年的精湛演技。   “秀”字辈能为昆曲留下光影资料吗——   《公孙子都》   要不要承担获奖之外的另外一种使命   “传”、“世”、“盛”、“秀”、“万”,是浙江昆曲界的一道传承风景,“传”字辈的大师们像江河的源头,“万”字辈的年轻演员是那些继续流淌的江河之水。   由“秀”字辈演员、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主演的《公孙子都》,在中国戏曲界演绎了一个“十年磨一剑”的现实版。《公孙子都》改编自一部老得不能再老的折子戏,但它的主题却异常具备当代性——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主人公公孙子都是个沙场英雄,但难以战胜内心的嫉妒,以暗箭射杀功臣颖考叔,从此备受良心的拷问,神志恍惚,最后难逃一死。“避过法诛,却难避心诛”,该剧的修改时间长达10年,一直在作品立意和昆曲的当代演绎尺度上反复推敲。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