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9000张戏票早就抢购一空,美国、澳洲侨民赶来看戏,《联合报》破例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青春版《牡丹亭》上演成为当年台湾一个轰动的文化事件。
2004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轰动香港剧坛。
2004年6月,苏州大学存菊堂内2400个座位满满当当,开演前已是一票难求。
2004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是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上卖座最好、最受观众欢迎的戏。
10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后谢幕,观众鼓掌长达15分钟,被称为剧院开台以来最具轰动的。北京媒体称,在北京这个全国戏剧中心,“除了2003年在长安大戏院的京剧连本戏《宰相刘罗锅》以外,恐怕没有哪部戏剧作品有青春版《牡丹亭》那样大的阵势与影响了。”
11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青春版《牡丹亭》依然红火。2005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成为澳门国际艺术节上最具看头的剧目。
2005年4月8日起,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每到一处,校园里就掀起一阵热潮,内掌声迭起,大学生好评如潮,称观看青春版《牡丹亭》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2005年7月,我征得白先勇先生的同意和学校支持,联络八所大学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苏州大学联合召开“青春版《牡丹亭》研讨会”。 八所大学联手为一出戏召开研讨会,这在戏曲史上也属罕见。
青春版《牡丹亭》的,已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最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她走进高校,在中国大学生中产生的轰动与影响,使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可称之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一、
形成“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主要原因,我提炼出三个关键词:
“白先勇”、“青春版”、“中国昆曲”。
白先勇先生以其智慧决策、美学导向与组织才能,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策划与中所起的核心与决定性作用,已是有口皆碑。他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他本人在文化界、高校中的巨大影响,是本次拓展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港澳、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与成功走进高校的最大推动力,这也是无可置疑的。可以说,他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灵魂。三年来,他搁置写作,基本坐镇苏州,在台北与苏州之间往来奔波,对剧本整编、排演的大小环节悉心指导;每次之前,又马不停蹄,亲自出马宣传造势,召开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到各大学演讲、与大学生座谈。之后又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推敲、修改。这二十多年来,我们也见过不少优秀的戏剧,但是没见过有像白先勇那样如此持久地投入指导的。他的“昆曲义工”精神感动了大家,台北的艺术家、大陆香港的教授专家与研究生、大学生们,都愿意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奔忙。苏州文化界的一位领导周向群女士说:“白先勇先生为昆曲感动,我为白先勇的精神感动。”
白先勇先生拈出“青春版”三字作为这次昆曲《牡丹亭》搬演的题旨,我认为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它强调与提炼了汤显祖创作的“青春与爱情”主题。《牡丹亭》问世以来的,各个时代曾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诠释与处理,如“艳情”、“鬼情”,而近50年来的流行看法是“反封建”,因为柳、杜“反封建礼教”,《牡丹亭》才得以继续公演。在一段时期,《牡丹亭》也可以被诠释成歌颂杜丽娘追求个性解放。而白先勇则从《牡丹亭》中四百年前的唯美绮梦,提炼出一段缠绵古今的生死恋情,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死死生生中唯情是灵魂,汤显祖以“情至”为自己创作追求的精髓。强调青春与爱情的主题,更符合汤氏精神,也贴近白先勇策划《牡丹亭》锁定的观众群——当代青年人的心灵。
青春版《牡丹亭》对“青春与爱情”主题的提炼,乃是真情、纯情、痴情、至情,是刻骨铭心、生死不渝乃至跨越生死之情。《牡丹亭》表现的至真恋情,已为今日文艺作品所鄙弃,今日铺天盖地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大都表现三角恋、婚外恋、乱伦恋、非道德恋、变态恋、移情别恋,包括流行歌曲、影视剧。在那些作品中,爱与情总是与非道德、与乱、与恶、与邪相维系,描写真情、纯情、至情被嘲笑为陈旧、保守,不合时宜。因此当《牡丹亭》中浓郁的真情、纯情、至情被激荡起来,一下子唤醒了人类心灵深处饥渴的真纯之情,尤其是中年青的心。剧中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是中国人心底的爱的情结,是人类心灵的渴望。正如白先勇所说,虽然现代人比较浮躁,但是内心总有一个自己的爱情神话,现实中可能得不到、太难得,而《牡丹亭》中爱情的真挚以及表演的优雅,使此剧得以超越时代,令其获得年轻人的欣赏成为可能。每次,都激起青年观众如潮掌声与心灵震撼,说明它对e世代青年具有吸引力,青年大学生是今日社会上纯情一族。这是一个爱情神话,一对痴情的情人舞动翩翩水袖唱着纯真优雅的情歌,将青年人的心灵之窗打开。
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颇费经营,是值得称许的。他们考虑到,对于不熟悉古典戏曲情节的青年观众,片断式的经典折子戏无法使他们产生理解与共鸣,需要演全本。戏剧的意义,是在中通过“演”与“观”的互动产生的。连续性的情节才能产生情感的激动与心灵的投入。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提纲契领形成上、中、下三本;为了体现汤氏原著精神和艺术风貌,对原作遵循“只删不改”原则,将原作55折提炼、整编为27折,保留了全部经典折子戏;加强了柳梦梅的戏分,使杜丽娘、柳梦梅的戏成为剧中两条互相呼应起伏的戏剧行动主线,形成耐人寻味的戏剧复调来丰富戏剧内涵。又以杜宝奉旨抗
贼、强盗李全杨婆夫妇的活动为副线,形成全剧文武场、冷热场交叉协调,使全剧充满张力。
青春版《牡丹亭》启用青年演员来扮演处于青春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这次获得轰动效应的根本原因。就象当年好莱坞影片《铁泰尼克号》全球轰动一样,因为男女主人公青春靓丽,是影坛新人。
戏曲舞台的特点是演员的“肉身化”的表演,戏剧的文学、音乐、唱腔、舞蹈、做功、舞美、服饰到导演构思与舞台调度、对人物的理解与处理,以及昆曲艺术的诗化意境等,这一切都要通过演员的肉身化表演来实现。演员的“肉身化”形象——“扮相”十分重要。因此,戏曲表演要求色艺双全,乃是戏剧观赏的情理与美学规律所致。
白先勇以其艺术敏感,选定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丰英、俞玖林出演《牡丹亭》的“梦中情人”。所有的一切设想、一切努力、一切争取青年大学生的计划,其实都押在这两个人的身上。如果他们演不出来,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一切都白费了,2004—2005中国昆曲的这一道靓丽风景也就没了。这两位年轻人果然也很争气。他们与剧中人杜丽娘、柳梦梅的年龄相仿,正值青春年华。沈丰英、俞玖林以清俊优雅的舞台形象与自然细腻的表演,赋予汤显祖的古典形象以活泼新鲜的血肉。舞台上的演员就是有血有肉、有真情真爱的真的杜丽娘、柳梦梅,这对情侣不只用缠绵的水袖来表达缱绻的恋情,而且眉目传情,举手投足温情脉脉,成了青年观众的梦中情人。我们在好几所大学的观众中了解,有的同学是看了海报的靓丽剧照去看戏的,不少女同学是喜爱男女演员的俊雅靓丽才第一次进看了昆曲。
中国昆曲终于有机会面对当代大学生嫣然一展其宁静、优雅的古典美,汤显祖的杰出才华在《牡丹亭》中得以淋漓尽致挥洒自如。这让二十年来处于流行歌曲摇滚乐、西方文化肯得基包围中的当代年青人,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青春版《牡丹亭》中,真正让当代青年心灵震撼的,真正使大学生征服的,是中国昆曲自身的艺术魅力。昆山腔经魏良辅改革,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又浸润过许多文学艺术家的智慧,昆曲艺术成为融汇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它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它独具神韵的中国戏剧诗风格,具有永远的魅力。而汤显祖的文采词章、横溢才华,他对戏剧情节、戏剧人物的新鲜别致、想落天外又游刃有余的独特描写,使青年观众惊喜赞叹连连。这是一出中国文化的盛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胜利。
二
将青春版《牡丹亭》的称之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是鉴于其的意义已超越了一出戏。
我认为,它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昆曲《十五贯》之后,在中国昆曲的弘扬传承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
有传人的路子。
中国昆曲虽然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杰出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尽管为世界公认,但是它的濒危的境况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文化的杰出遗产昆曲艺术,能否在21世纪获得保护传承,这是我们面临的文化挑战与世纪命题。
起源于苏州的昆曲尽管在明、清两代创造了三个多世纪的辉煌,但自十八世纪末期徽班进京,雅部与花部之争就愈演愈烈。道光年间,随着花部乱弹(地方戏)的兴起,昆曲行业的颓势已现端倪。同、光年间,昆曲全面衰落,至宣统元年(1909)昆曲大本营地苏州只有全福班和聚福两班重组的姑苏文全福班。主要演员有生行沈月泉、施研香、尤凤皋,旦行丁兰荪、尤彩云,净末行程西亭、尤顺庆,副丑行曹宝林、沈斌泉、陆寿卿等,虽说阵容还算齐整,能演戏目达四百余出,但毕竟孤单。那年代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戏班时聚时散。延至民国十二年(1923)十月,这个百年老班在苏州作最后一期公演后最终解散。此时,北方有荣庆社于1918年1月首演于天乐茶园,并得到北京大学师生的支持,从此在北京生根立足,常演不衰,主要演员有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侯永奎、侯玉山、侯益隆、王益友、陶显庭、郝振基等,都是后来北昆的台柱。但抗日战争爆发后,这班北昆撑到1940年散班。
在昆曲全面衰落时,苏州一批有识之士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鉴于正宗南昆之濒危境况,急谋拯救传承之策,发起组成董事会,集资千元(银洋),于1921年8月创办了苏州昆曲传习所。1922年2月,由上海昆剧保存社穆藕初出资接办,题名为昆剧传习所。昆剧传习所先后招收五十名少儿学员,聘请全福班后期著名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金彩、尤彩云、陆寿卿、施桂林等为主教老师,高步云、蔡菊生任笛师,在苏州传承昆曲艺术。这就是中国昆剧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昆剧传习所。后人称这是二十世纪昆曲衰败期的一支强心针。这为中国昆曲薪火传承、度过难关,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人才,而这批传承中国昆曲薪火独苗的少儿学员,就是后来昆曲界的骨干支柱传字辈演员。当年穆藕初等在其艺名中嵌“传”字,寄寓这班学员将昆曲的珍贵艺术传承下去。但是战乱频仍的年头无法给昆曲提供宁静的舞台,1937年“8•13”战火烧毁了他们赖以谋生的衣箱,至1942年终告解散。
更替裂变的的二十世纪注定不给昆曲提供生存空间,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追新趋时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曾将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视为敝帚。二十世纪后半期,依仗硕果仅存的传字辈演员等,苏昆培养了“继”字辈等演员,浙昆培养了“世”字辈等演员,上昆有蔡正仁、华文漪等,全国有二十九位昆曲演员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殊荣。但是在全国六团一所的昆曲团体中,演员大多已步入中老年,大多数梅花奖得主的年龄在六十左右,昆剧界后继乏人令人堪忧。而昆曲的剧目是靠一代一代演员口耳相传授的,人称“代减其半”。据已故昆曲史家陆萼庭统计,清末苏州昆班艺人能演剧目550折,传字辈演员能演500折(其中包括杂剧等戏)。六十年代上昆在俞振飞、言慧珠主持、指导下,蔡正仁等一辈演员能演200折,而今日年轻演员只能其中三分之一。据估计,今日集全国昆剧能演的折子戏,去其重复的,不过百折左右。中国昆剧的特点是剧靠人演、艺依人传、人传剧存、人去艺散。昆曲的保护传承,依靠演员的代代传承。今日昆曲的危机,也就是艺术失传、演员难觅的危机。
珍爱昆曲如生命的白先勇,看到了昆曲目前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由于观众老化和演员老化所致,他希望通过青春版《牡丹亭》的,造就一代年轻演员,培养昆曲人才,以青春的演员面对年青的观众,让传统的经曲焕发出青春的生命。他请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汪世瑜,请他们向青年演员亲自传授其艺术真传。并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就像八十年前昆剧传习所所做的那样。昆曲的五百年传承就是靠这样的方式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无疑的,从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练到两年来的活动中,两位师傅的真传保证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是正宗、正统、正派的南昆艺术,他们的演唱、他们的表演、他们的风格、他们对剧中人的理解,都在两位传人身上获得了传承。有人称,沈丰英的表演,她的一招一式有许多张派特点,而俞玖林的表演也受到汪世瑜的直接辅导,那些名折《拾画叫画》以及新捏的戏,都来自汪世瑜真传。两位师父的倾心传授得到格外的尊重。我注意到从排练到每次,“旦角祭酒”、“巾生魁首”的称誉一直如雷贯耳,响遍海峡两岸,白先勇先生每次出席发布会、每次谢幕、每次座谈会,总是都请张、汪两位师傅一起出席。过去若干年中,昆剧传统剧目的挖掘与青年演员的成长都离不开传字辈演员指导,但往往很快被搁置一边,像本次这样的受尊重却自白先勇始。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