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掌生和他的《京尘杂录》——兼谈嘉、道年间的”花谱”热
 摘 要:本文对杨掌生经历的科场事件、进京之后的经历和”花谱”四种的写作先后和完成的时间进行了考订和叙述。对《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所署的时间作了订正。
    关键词:花谱 阮元 《京尘杂录》     乾隆50年,《燕兰小谱》刊刻出版。作者吴太初,署名”安乐山樵”。吴太初在”弁言”中说到自己的写作初衷是:”癸卯中夏,王郎湘云素善墨兰,因写数枝于折扇,一时同人赓和,以志韵事。余逸兴未已,更征诸伶之佳者,为《燕兰小谱》。”“西塍外史”在”题词”中说:”帝京景物,美丽偏饶,盛事笙簧,臣民溥乐。流连光景,原达者之襟期;歌咏升平,洵才人之盛事。” “于无聊赖之中,作有情痴之语。嬉笑怒骂,著为文章;钏动花飞,通于梵乘。征声角伎,偶同竿木以逢场;舞榭歌台,都供水天之闲话。此安乐山樵《燕兰小谱》之所由作也。”可见,《燕兰小谱》的写作,原本是出于”百无聊赖”,至多也只能算是”风流韵事”罢了。他们二人把《燕兰小谱》看作是和《南部烟花录》、《北里志》、《青泥莲花记》一类的笔记杂书,这种定位从传统观念上看原本不错。
    可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燕兰小谱》出现的实际意义要大得多。它实际上开启了嘉道年间的”花谱”热。
    它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是这类刊刻物本身,在身份上有了变化;二是它的读者面始料不及的扩大,使得这一类刊刻物成为畅销的普及读物;三是这些刊刻物的出现,吸引了一批书生的兴趣,并投身于写作这类刊刻物。四是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这一类刊刻物层出不迭,而且,花样翻新;也就是说,这类刊刻物的内容虽然和《南部烟花录》之类差不多,可是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作者一己娱情遣兴的”无聊”作品,或者只是与二、三另类同道自我欣赏的娱乐文字,如同元代的《录鬼簿》作者钟嗣成所说”吾党且蛤蜊,别与知味者道”,而是带有了新兴的”时尚”、”消费”的意味。
    这类刊刻物在嘉庆、道光年间的出现,实际上是迎合了当时在京师已经很壮大的城市居民(包括手工业、店员等)和城市寄生者(包括:贵族、官僚、士绅、书吏、太监、旗丁、差役、本地和外地商人等)的潜在需要。因为戏曲在当时,已经是最时髦、最普及的消费,而这一类与戏曲相关的刊刻物,也就成为城市居民和寄生者最关心、最瞩目的消费指南。
    在这些刊刻物成为需求量很大的畅销读物之后,一批原本对于戏曲发生了兴趣,并且在科举路上遭到淘汰的书生,也就成为这一行业的新的从业者。
    当然,这批书生从传统的”经世治国”降落到”玩物丧志”,即使是从面子和心理的调整上也需要一个过渡。这可能是从事写作这类刊刻物的北京人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外地进京的书生,周围毕竟没有那么多亲戚、邻里,面子问题比较简单。这也可能是写作这类刊刻物的书生,大多署以笔名的原因——他们既希望在时尚的圈子里过一把瘾,又不希望失去自己在士大夫圈子里的高雅身份。在这件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的背后,实际上却是隐藏着极其复杂的观念上的变化过程。
    《燕兰小谱》刊出之后,开启了嘉庆、道光年间“花谱”(这里,为了强调内容上的特点,我把这一时期出现的介绍名伶色艺、排列名伶名次、歌咏名伶才情的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作品,都笼统地称作”花谱”一类刊刻物)之类刊刻物的盛行。《都门竹枝词》说是”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其实不假。今天我们还可以很容易看到的,收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1934年由张次溪编纂,北平邃雅斋书店排印出版)中的这类刊刻(或抄写)物就有:嘉庆间刊刻(或抄写)的《日下看花记》、《片羽集》、《众香国》、《听春新咏》、《莺花小谱》。道光间刊刻(或抄写)的《燕台集艳》、《金台残泪记》、《燕台鸿爪集》、《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志》、《梦华琐簿》。
上    述著述中提到的还有《优童志》、《梦华外录》、《凤城花史》、《燕台校花录》、《判花小咏》、《再续燕兰小谱》、《花月旦》、《粲花小史》可以想象,当时”汗牛充栋”的”花谱”之类刊刻物,已经佚失的,应当比今存的、知道的更在多数。这一现象历经咸丰、同治,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与时代的演进相关,比如:封建社会已经进展到末期、北京业已发展为商业城市、戏曲已然成为普及到整个社会的消费艺术等等。
    在追逐时尚、或者是被迫沦为”花谱”之类刊刻物作者的行列中,杨掌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京尘杂录》在诸多的花谱作品之中应当属于上品。他的四种笔记记录了嘉庆、道光年间剧坛的概况,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戏曲名伶的一些情况,而且,可以知道当时的许多掌故。
    事实上,对于杨掌生和《京尘杂录》的研究不多,《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对于《京尘杂录》之中四本笔记的写作(或者刊刻)年代的标示也有不确,所以,尚可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这里先从杨掌生的经历和《京尘杂录》的写作入手。
    光绪12年(丙戌)夏4月,上海同文书局主人刊行了杨掌生的遗作四种,总名《京尘杂录》,前有”同文书局主人”写的”杨掌生孝廉《京尘杂录》序”,后有“桂林倪鸿”写的”识”。说是”右笔记四种,盖亡友杨掌生之碎金也,芬芳悱恻,才实可传。”看来,《京尘杂录》是在同文书局刊行杨掌生”笔记四种”时,新取的一个总的书名。
    张江裁(次溪)在《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的”著者事略”中这样介绍杨掌生:梅县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别署蕊珠旧史。道光辛卯恩科举人,官国子监学正,著有《留香小阁诗词钞》。掌生聪明绝世,年十七受知阮文达,肄业学海堂癸巳春闱已中会魁。
    总裁文达以其卷字多写说文违例,填榜时撤去其名,遂放荡不羁,竟以科场事遣戍《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志》、《梦华琐簿》四种,盖其旅燕时所作也张江裁的介绍大抵不错。但是,还可以从科场事件、进京之后的经历和花谱四种的写作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补充。
一、 杨掌生经历的科场事件
    杨掌生在《辛壬癸甲录》开篇中说:”仆年三十矣,万里未归,二毛将及。”据后面所说”今计当俟明年戊戌试后,乃得南归。”这”开篇”部分应该写于“戊戌”的前一年”丁酉”年,也就是”道光17年”,以上推30年计算,杨掌生的生年,应该是嘉庆13年。
桂林倪鸿在光绪12年刊行杨掌生遗作时,所写的”识”中,说到:杨掌生的四种笔记”藏余行箧三十余年”,可以推算,杨掌生应该是在咸丰6年前不久亡故,享年不到50岁。
    张江裁《著者事略》所说”年十七受知阮文达”,是说杨掌生17岁(道光4年)受到阮元的赏识宠遇,“文达”是阮元的谥号。
    《阮元年谱》载:嘉庆22年8月,阮元54岁时,“奉旨调补两广总督”,10月至广州”到任接印”。嘉庆25年,阮元57岁时,于3月2日,在广州”开学海堂,以经古之学课士子。”地点暂时选在”城西文澜书院”。道光4年9月,阮元61岁时,选址粤秀山,修建”学海堂”的永久院址。12月,学海堂落成,也就是在这一年,杨掌生进入”学海堂”学习。
    阮元是励精图治的干练官员,宦迹所到之处,在整顿边备、料理政务的同时,从来不忘书生的根本:提倡经学、奖掖人才、整理典籍、刊刻图书从嘉庆六年,他38岁,在”浙江巡抚”任上时,就开始在杭州建立书院、聘请名师,”选高材生读书其中,课以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不十年,上舍士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数,东南人才称极盛焉。”他的政声卓著、名播海内,也有这一原因在内。
    “聪明绝世”的杨掌生,进入”学海堂”书院时,年方17,实足年龄16或15,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受到了阮元的赏识,受到了知遇之恩,应当是事出有因。阮元于道光6年6月,”调补云贵总督”,十三天之后,就交割完毕,启程赴云南。”是时文武属吏、军民人等皆切攀辕之思,各书院山长及在城绅士,并学海堂诸生、各书院生童,多赋诗为大人送行。”即使杨掌生道光4年年初就到了学海堂,他在阮元主持的学海堂书院的学习时间,充其量也只有两年半。
很可能是阮元离开广州之后,杨掌生就也离开了”学海堂”,因为他没有完成”学海堂”的学习,他最后是”肄业”。
    道光11年,杨掌生离开家乡,次年(道光12年)到达京城,为的是进京应试。这一年他25岁,自以为已经学成满腹经纶。道光癸巳(13年),年逢”大比”,我相信,26岁的杨掌生绝对没有想到,这一年的”会试副总裁”,竟然是”云贵总督”阮元。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道光15年,阮元72岁时,道光命他”来京供职”,进京后”入内阁任事,并到翰林院任,又到兵部办事”从此结束了地方官的生涯。在这之前的道光13年,他70岁那一年,阮元奉谕”入京陛见”,2月底到京,3月1日受到召见。道光皇帝对这个在江浙、闽浙、两广、云贵巡抚、总督任上,辗转了三十余年,而且政绩卓著的两朝老臣,褒奖有加:”赏七十寿辰御笔亮功锡祜’四字扁(匾?)、御书福’寿’字各一方,”还赏赐了涂金佛像、嵌玉如意、蜜蜡朝珠、玉香炉、玉香盒、玉匙瓶、玉山子、涂金狮子香炉、定瓷盘、成化瓷罐、竹根麻姑、琉璃笔筒、瓷花瓶、蟒袍、江绸等等诸多的物事。3月2日、3日、4日三天,阮元都蒙受召见,君臣们可说的话很多。3月6日,道光忽然任命他”充会试副总裁”,由于时间紧迫,受命之后他马上就”入闱”了。从这件事决定的匆遽可以想像,这是道光皇帝一个忽然的决定:或许是道光把特命他出任”会试副总裁”和赏赐御书、如意之类物事一样,也当作了”褒奖”老功臣的赏赐?抑或是因为道光皇帝心存着任命他到”内阁”、”翰林院”的想法,先让他担当一下”会试副总裁”,作为转换职务的一次演练?还是在道光皇帝的眼里,”会试副总裁”是一个很荣耀的头衔,愿意赏赐给阮元呢?无论是出于哪一个原因,阮元得到的都是一种特别的恩眷。
    当时,阮元还在”云贵总督”任上,3月6日入闱,4月10日发榜,算是主持会试完毕,4月22日,他就出京赶往云南了。这是阮元总督生涯中的一个荣耀的插曲。

[1]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